湖北师范大学2020年工作要点

发布者:信息公开网发布时间:2020-06-16作者:浏览次数:1142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学校“科研质量年”。学校工作总体要求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精神,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疫情防控工作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尤其是考察湖北重要讲话精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高质量发展,坚持党对高校工作全面领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以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为引领,以推进内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目标,以提升科研质量为重点,以加快“双一流”建设为核心,以深化综合改革为动力,切实履行“一岗三责”,以优异成绩开启学校事业发展的新征程。

一、坚持党对高校工作全面领导,持续推进学校党的建设取得新成效

1.全力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重要讲话指示精神和党中央、省委、市委的决策部署,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坚持依法防控、科学防治、精准施策,始终把师生员工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把疫情防控作为当前学校头等大事和重要工作来抓,不麻痹、不厌战、不松劲,慎终如始、再接再厉、善作善成,坚决打赢疫情防控总体战、阻击战。按照“外防输入、内防反弹”要求,坚持校园、留校学生所住楼栋和教职工家属楼封闭管理;贯彻落实我省学校《疫情防控应急处置预案》和《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技术指导方案》等,做好防疫物质储备、应急演练和处置工作;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定期对教室、宿舍、食堂等重点部位进行全方位消杀;加强校园聚集性活动管理,严格落实24小时值班制度、进出校园登记测温制度和师生员工健康监测“日报告”“零报告”制度。继续做好“停课不听学”工作并加强指导检查,调整教学计划,做好线上线下教学衔接。

2.巩固深化主题教育成果。把主题教育作为新时代党的建设永恒主题和党员、干部的终身课题。贯彻落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制度,巩固拓展深化主题教育成果,把开展主题教育与“两学一做”、学校党建“三大工程”结合起来,把“当下改”与“长久立”结合起来,把主题教育中形成的好经验、好做法总结好、运用好、坚持好、发展好,并提炼上升为具体制度规范,构建主题教育长效机制。

3.发挥党委领导核心作用。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深入贯彻执行《党委(党组)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规定》,坚持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落实党管办学方向和改革发展。发挥党委的领导核心作用,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健全党委全委会、党委常委会、校长办公会以及“三重一大”等议事决策规则,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原则,带头维护制度权威,提高依法治校水平。组织召开湖北师范大学第一次党代会,切实做好新一轮省委巡视相关工作。

4.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落实“思想引领、学习在先”机制,加强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完善二级党组织政治理论学习制度。建强马克思主义学院,建好思政课教师队伍,支持思政课改革创新。树立“三全育人”理念,构建“五育并举”体系,搭建“家校连心”桥梁,聚焦发力“五个思政”,全面推进思想政治工作守正创新。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真贯彻落实《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大力推进精神文明创建和校园文化建设;大力宣传“十三五”成就,讲好湖北师大故事,凝聚砥砺奋进力量。

5.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牢牢掌握党对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坚持“两个巩固”根本任务,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坚守“主渠道”,抢占“主战场”,筑牢“主阵地”,严密防范敌对势力渗透,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巡查制度,规范管理“三坛(团)一堂”阵地和“三微一端”平台,切实加强对人文社科研究基地和研究课题的全过程监管,强化意识形态问题分析和风险研判,有效维护网络安全,精心打造“绿色网络”空间。

6.加强基层组织和干部队伍建设。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突出政治功能,提升组织力。以党建“三大工程”为统领,大力实施“三大行动计划”,落实“对标争先”建设计划和基层党支部“五化”建设要求,深化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培育工程。完善干部分类管理、考核、奖励、培训等办法,健全干部正向激励和容错纠错机制,激发干部干事创业内生动力;坚持正确选人用人导向,匡正选人用人风气,突出政治标准,把好干部标准落到实处,切实做好干部的培养、选拔、任用等工作,努力打造新时代忠诚干净担当的干部队伍。做好结对帮扶工作,按时保质完成脱贫攻坚任务。

7.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着力推进政治监督具体化常态化,将贯彻落实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责任情况、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等作为政治监督重点,做实做细政治监督推动落实“两个维护”;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严查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两面派”“两面人”。强化正风肃纪反腐,驰而不息纠“四风”,进一步压实“两个责任”,深化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 严肃查处不担当、不作为、慢作为。坚持标本兼治,深化“十进十建”工作,健全完善制度体系,强化制度执行的刚性约束, 探索建立学校巡察工作机制及巡察问题整改常态化、长效化工作机制,构建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体制机制。持续深化纪检监察体制改革,高质量深化“三转”,健全完善监督体系,织牢织密监督网。

8.加强统战、群团和离退休工作。健全支持党外人士发挥作用机制,推进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建设,推动统战工作进基层进院系;做好民族宗教、港澳台海外统战工作和党外干部推荐工作。完善教代会制度,推进教职工参与民主管理与监督。提升党建带团建实效,落实全面从严治团要求,规范学生社团管理。围绕“五个老有”工作目标,做好离退休老同志的服务管理工作。

9.加快推进治理体系现代化。加强学校章程建设,深入开展法治建设示范点创建工作,不断提升依法治校水平。把立德树人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完善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的一体化育人体系,形成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紧紧围绕国家和社会需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科学合理设置学科专业,构建以服务需求为特色的学科专业体系,切实解决教育供给与需求的结构性矛盾。立足转型发展的需要,明确办学定位目标,实现内涵式高质量发展;把人才培养作为重要标准、贡献度和影响力作为重要考量、一流本科教育作为立校之基,构建以质量贡献为导向的教育教学评价体系。坚持以党的领导为统领的内部治理体系,树牢“党建为魂、学生为本、学术为先、学者为大”办学理念,形成“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治理格局。

二、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持续推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实现新突破

10.完善管理体制机制。召开科研工作会议,贯彻落实全国科技工作会议精神和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计划文件精神,坚持把“三个面向”作为科技创新的主攻方向。健全科研规范管理制度体系,完善科研管理和评价体制机制,修订完善《湖北师范大学科研工作量化暂行办法》《湖北师范大学高水平科研项目和成果奖励暂行办法》等,全面落实“放管服”相关政策,赋予科研人员更多自主权,为科研人员提供更加便利、务实服务。强化教师科研考核,落实科研奖励政策,激发教师开展科技创新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内生动力。

11.提升协同创新实力。围绕国家和区域重大战略需求,面向科学研究前沿,申报省、部级科研平台和地方产业发展平台。动态调整和科学布局科研创新平台,不断提升建设质量;与企业、政府共建共享现有平台,依托平台申报国家级项目和开展联合科技攻关;搭建一批面向社会开放的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协作共享平台、校企校所联合研发中心和科研成果转化交易平台,实施校企联合科技攻关,力争获得更多国家级科研项目和省部级奖项,在“大项目、大成果、大奖项”上取得历史性突破。保持科研项目和成果数量持续增长,大幅增加有重要影响的标志性成果,引领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提高科技贡献能力。

12.加强新型智库建设。充分发挥学校重点学科和人才高地优势,实施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加强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建设,积极打造高端智库。强化校级科研创新团队年度考核,加大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力度。组建黄石发展研究院,针对区域经济、政治、社会、文化、教育、科技、生态环境、城乡建设与规划等领域的需求开展战略研究,参与行业技术标准和行业政策法规制定,推动企业加速技术更新和经验积累,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咨询与参谋服务,使之成为政府和行业、企业科学决策的“智囊团”并充分发挥积极作用。

13.推进产教深度融合。适应区域传统支柱产业和战略新兴产业的发展需求,筹建大学科技产业园,推动专业链、创新链、产业链实现无缝对接,提高自主创新和社会服务能力。聚焦地方区域经济发展,优化特色优势学科专业,确保精准服务人才培养与地方需求对接,搭建地方政策研究、城市治理、文化遗产保护等人文学科项目平台;对接行业特点和企业需求,深度融入人才培养,构建校企协同育人机制,实现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无缝对接,加强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强化实践实习能力,遴选行业专家、创业校友、实训导师担任大学生创业导师。着力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应用型专业集群发展、应用型科研及成果转化、“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的品牌效应。

14.实施“六大行动计划”。服务湖北省“一芯两带三区”区域和产业发展战略布局,对接产业转型升级,深入实施学校《服务黄石市打造“创新活力之城”工作计划》(“六大行动计划”)。持续推动与黄石经济技术开发区全面合作,深化双方在教育、人才、科技创新等战略合作。继续实施科技特派员计划、青年教师下企业计划和博士服务团项目,优化供给结构,提高供给效率,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不断提升学校的贡献度和影响力,争取更多资源与投入,实现共赢互助发展。

三、加快“双一流”建设,持续推进内涵建设高质量发展迈上新台阶

15.推进“申博增点”工作对照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关于博士学位授权审核的相关标准,认真落实学校《2018-2023年新增博士学位授予单位立项建设方案》,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效果导向,突出重点,补齐短板,完成博士点立项建设阶段性目标任务。成立“申博”工作领导小组和专班,积极开展新增博士学位授权单位、博士学位授权点的申报工作。做好新一轮硕士学位点申报工作,力争新增2—3个硕士学位授权点。

16.建设教育学国内一流学科。按照湖北省国内一流学科建设的相关要求,进一步落实学校《国内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建设方案》,加强教育学湖北省国内一流学科内涵建设,围绕教育学国内一流学科提质进位目标,深入实施“教育学学科振兴工程”及其系列计划,推动建设“教育学学科发展特区”,开展教育学学科建设成果评价,确保顺利通过省一流学科建设中期检查。

17.促进学科实力整体提升。明晰“一主多级”学科发展思路,优化学科整体结构,力推化学、中国语言文学、数学与应用数学、光学工程、马克思主义理论等优势学科迈入国内一流学科行列,对接市场加强应用交叉学科和湖北省高校优势特色学科群建设。加大一流学科项目库建设,提高省拨各类学科建设专项资金执行效益,完成“双一流”学科建设中期评估工作。组织参加全国第五轮学科评估,力争教育学、化学、数学、光学工程、中国语言文学等学科进入C等级。开展新一轮学术委员会委员和学科带头人、学术带头人的遴选工作。

18.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加快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与监督体系建设,推进培养环节精细化管理,形成学术硕士和专业硕士分类培养、协同发展的良好格局。拓展招生宣传渠道,加大招生宣传力度,提高生源质量和数量。注重研究生能力培养,提高学术硕士学术水平和专业硕士应用能力。加强导师队伍建设,建立考核考评和淘汰机制。做好研究生招生考试和考点工作。

19.打造一流本科教育。坚持“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构建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实施本科教育“七项行动计划”, 打造特色鲜明的一流本科教育。以国家、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一流课程等平台为依托,试点实施专业集群特色发展战略,研究制定微专业培养、结业证书授予与学分管理办法,建设微专业课程模块等教学团队。实施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和荆楚卓越人才协同育人计划,推动“新工科”“新理科”“新文科”专业发展, 打造“金专、金课”。充分发挥基层教学组织、教学团队在示范课程、传帮带、教学改革研究等方面的引领作用,建设一流本科教学团队。开发线上课程,推动慕课建设,打造微课教师团队。落实“专升本工作规程49条”,规范学校专升本工作。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提升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力推更多专业大类招生和进入重点批次招生,不断提高生源质量和就业质量,促使更多的毕业生在鄂、在黄就业创业。

20.做好师范专业认证。树牢“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基本理念,坚持基本原则,明确具体要求,分级分类开展师范专业认证准备工作。推动校内各专业严格按照认证标准,完成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大纲的修订工作。成立师范专业认证工作领导小组和专班,按照教育部和省教育厅相关工作部署安排,切实做好遴选专业认证的申报和自评工作,确保1-2个师范类专业通过二级认证。推进师范类化学专业整改工作,启动工程教育认证等各类认证工作。

21.创新教师教育品牌。办好教师教育学院,成立教师教育联盟,打造教师教育品牌。进一步理顺教师教育学院职责,启动实施职业教育师资培养试点。营造浓厚师范氛围,持续开展“三字一话”和中华经典诵读活动,发挥语言文字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彰显教师教育特色中的作用。与湖北省黄石市、五峰县共建湖北师范大学附属高中、附属初中和附属小学等,经过3—5年努力,使系列附属学校的办学水平和质量处于全省前列。

22.聚力引培高端人才。瞄准紧缺学科领域和方向,精准引进国内外急需的高端人才。继续做好“楚天学者计划”设岗学科及特聘教授岗位等高层次人才项目工作。坚持“一人一议”“柔性引才”“分类分层次引进”原则,实行项目聘用、协议聘用,不拘一格使用人才。深入实施“磁湖人才计划”,切实做好“磁湖人才选聘”“低职高聘”工作,稳定高层次人才和中青年优秀人才。优化人才队伍结构,实施务实新政策支持和鼓励中青年教师读博深造、赴企事业单位和中小学进行实践锻炼,不断提升教师学历层次、学术水平和服务社会能力。

23.强化师德师风建设。完善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落实“第一标准”,恪守师德承诺。加强教师培养培训,突出师德师风首要地位;注重师德师风宣传,营造良好氛围环境;严格师德师风考评,落实“一票否决”;强化师德师风监督,有效防止师德失范行为;注重师德师风激励,引导教师提升精神境界;实施师德师风惩处,发挥制度规范约束作用。引导广大教师争做“四有”好教师,努力培养造就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24.深化国际交流合作。落实《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扩大教育开放,加强中外合作交流,提高国际化办学水平。拓展中外(含港澳台)合作办学项目,做好国家汉办孔子学院奖学金项目工作,提高留学生质量和数量并加强留学生教育管理。深化与英国北爱尔兰地区、奥斯特大学的交流与合作,大力推进孔子学院(课堂)建设与发展。加强国别与区域研究。聘请外籍专家学者来我校任教、讲学,鼓励更多师生出国研修和参加留学、交流项目,扩大国际交流与合作领域。

四、谋划事业发展战略,持续推进办学综合改革空间拓展把握新机遇

25.注重发展战略研究。落实新发展理念和我省“一芯两带三区”战略,围绕“办什么样师范大学、如何办好师范大学”这一主题,大力开展重大问题调研,对照标准、补齐短板,扎实推进博士点立项建设,打造一流学科和争创一流大学。成立领导小组和工作专班,聚焦“强特色、争博点、创一流”,研讨高水平师范大学发展之路,高举师范教育大旗,高起点建设教育教学改革试验区,进一步明确学科建设、队伍建设、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社会服务等方面的思路与目标,谋划学校中长期改革发展,切实做好“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

26.深化办学综合改革。全面推动院系综合预算改革,加快推进清单管理方式的协议授权,推进财权与事权的同步下放,形成院校协同发展、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相互支撑的内部治理结构。完善考核细则和评价标准,继续有效发挥年终目标绩效考核“指挥棒”作用,严格落实教学奖励、教学工作量、科研工作量等管理办法和核算标准,不断优化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办法,充分调动广大教师和干部的主动性积极性;强化考核结果有效运用,发挥考核结果导向作用,加大重点项目督查督办力度,狠抓工作落实落地;推进民生改善和高质量发展有效对接和良性循环,不断提升师生员工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27.拓展办学发展空间。落实《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进一步扩大教育开放,巩固和加强与国内外高校间的交流与合作,推动学校同其他国家(地区)高校学历学位互认、标准互通、经验互鉴。拓展本科对外合作办学渠道,加强与国际教育科技公司合作,加大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申报力度。统筹推进校内校外基本建设,科学制定总体规划,明确功能定位,优化合理布局,积极稳妥推进,扩大办学发展空间。

28.增强办学“造血”功能。外引优选资源,内控挖潜蓄能,千方百计筹好经费。利用好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改革发展专项资金、高等教育综合奖补资金、高校社会捐赠综合配套资金等服务学校“双一流”建设和高质量发展,大力争取对外非常规性发展改革项目。做好校友和教育发展基金会工作,争取更多社会捐赠。持续扩大研究生教育、国际教育、学历继续教育和自学考试规模,积极开展“国培”、教师职后培养等各类教育培训。调整优化支出结构,严格规范经费管理,狠抓预算执行和国有资产管理,强化审计工作和招投标管理,确保项目建设质量,切实提高资金资产使用效益。做好文理学院过渡期间各项工作。

29.推进重点基建项目建设。加强产教融合发展工程项目和学校其他基建工程项目的建设与管理,因疫情影响力争大数据与自动化实训中心、资源环境与应用技术工程大楼建成和东二门学生服务中心装修完工的投入使用。跟进国际学术交流中心、研究生公寓、校园道路刷黑等项目的审批和落实。启动并完成校园修建性详规调整,做好校园基本建设规划编制的相关工作。根据土地开发工作进展情况,争取相关基建项目的立项和审批。

30.建设稳定平安美丽校园。深化校园信息化建设,构建规范统一、互联共享的管理、服务与应用平台并利用平台,促进教育信息化与因材施教深度融合;提升图情信息化管理与个性化服务水平,注重档案基础管理与信息化建设工作。做好校园绿化保洁工作,创建美丽校园。加强对新引进餐饮企业管理,提高饮食服务质量。推动节水节能减排,建设节能型校园。增强安全意识,强化安全教育,狠抓风险防控和涉稳舆情应对处置,扎实做好校内重点区域、场所和电梯、车辆等安全管理,切实做到全方位全覆盖,从源头上、根本上确保学校安全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