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师范大学2022年工作要点

发布者:信息公开网发布时间:2022-03-07作者:浏览次数:293

2022是学校“学科质量年”。学校工作总体要求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重要论述,深刻认识“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正确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守师范教育第一职责,围绕“十四五”事业发展的战略部署和高水平师范大学的创建目标,聚焦内涵建设和高质量发展,锚定“争博点、强特色、创一流”发展任务,实施“六大”发展战略,落实“九大”行动计划,深化改革创新,维护安全稳定,推进内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不断提升办学实力和核心竞争力,办好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以实际行动和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一、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压实全面从严治党责任

坚持和加强党对学校工作的全面领导,坚定不移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确保学校始终成为坚持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大力实施党建“三大工程”,守正创新思想政治工作,着力推动党的建设与学校事业融合发展,坚持不懈把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推进。

1.突出党的政治建设。扛牢政治责任,强化政治担当,涵养政治生态,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政治任务,把党的政治建设要求贯彻落实到学校工作的各方面各环节。充分发挥党委领导核心作用,履行把方向、管大局、做决策、抓班子、带队伍、保落实的领导责任,落实管党治党、办学治校的主体责任。贯彻落实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和二级学院党政联席会议制度。

2.强化政治理论学习。巩固拓展党史学习教育成果,深入推进党的历史和创新理论进教材、进课堂、进师生头脑,深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阐释,坚持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落实“思想引领、学习在先”机制,加强和改进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健全和落实二级党组织政治理论学习制度。扎实开展迎接、学习、宣传党的二十大专项行动,大力营造喜迎党的二十大浓厚氛围。

3.巩固巡视整改成果。坚持标准不降、目标不变、力度不减,对已完成的巡视整改事项,适时组织“回头看”,巩固整改成果,构建长效机制,深化拓展成果运用;对需要长时间推动的整改事项,持之以恒抓好整改落实工作,不折不扣完成整改目标任务,久久为功确保整改取得明显成效,用巡视整改的实际行动践行“两个维护”。

4.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建立健全思想政治工作体制机制,深入推进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建设,充分发挥“大思政课”的铸魂育人主渠道作用,大力实施新时代思政理论课改革创新质量提升专项计划,切实加强马克思主义学院和湖北省示范思政课教学基地建设,高度重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落实立德树人机制,注重教师思想引领,建强思政工作队伍,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探索学生宿舍“社区化”管理模式。深化“三全育人”,聚焦“五个思政”,做好“五帮五促”,精心打造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品牌。

5.守好意识形态阵地。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牢牢掌握党对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做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战士,不做爱惜羽毛的绅士。认真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严格执行意识形态工作校内巡查制度,筑牢“三微一端”等阵地管理,强化网络舆情监控,注重意识形态问题分析和风险研判,有效维护网络安全。

6.抓好基层组织和干部队伍建设。落实《中国共产党普通高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增强党组织政治功能,把党组织内嵌到办学治理之中。深入推进“双创”,大力实施“政治能力提升计划”“队伍质量攻坚计划”“骨干培养计划”。坚持新时代好干部标准,把政治标准放在首位,树立正确选人用人导向,匡正选人用人风气,做好干部选拔任用、交流轮岗等工作,优化干部成长路径。实施“干部熔炼计划”,选配组织员和二级单位领导班子。完善干部分类管理、考核、奖励、培训等办法,健全干部正向激励和容错纠错机制,激励干部担当作为。落实党员干部“双报到”“双报告”制度。巩固拓展教育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7.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聚焦“两个维护”“国之大者”,强化政治监督;紧盯学校发展目标、重点工作,做实日常监督。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及实施细则,纠治“四风”,树立新风,优化育人环境。抓好重点领域廉政风险防控,整治师生身边“微腐败”,严肃监督执纪问责,用好“四种形态”,一体推进“三不”。加强新时代廉政文化建设,实施“七清工程”,推进“五廉建设”,创建“好正实优”清廉高校。开展政治生态分析研判和新一轮校内巡察工作。深化纪检监察体制改革,完善监督体系,织牢织密监督网,推动各种监督贯通协作,形成联动机制和整体合力。加强队伍建设,淬炼忠诚干净担当纪检监察铁军。

8.做好统战与群团工作。加强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建设,注重党外后备干部培养,加大推荐、选拔、使用的力度。做好民族宗教、港澳台海外统战工作。完善教代会制度,推进教职工依法参与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创新群团工作体制机制和方式方法,落实全面从严治团要求,规范学生社团组织管理,充分发挥群团组织桥梁与纽带作用。围绕“五个老有”工作目标,切实做好离退休老同志的服务管理工作。

二、突出学科龙头地位,全力推进“申博”工作

实施学科建设规划,落实博士点立项建设方案,“对标对表”细化年度指标,明确任务,落实责任,突出重点,补齐短板,强化弱项,踔厉奋发,笃行不怠,迎难而上,真抓实干,精准施策,为“争博点”奠定良好基础。

9.突出博士点学科建设。立足学校长远发展和省内博士点设置错位发展的需求,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坚定信心信念,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突出博士点立项学科建设,对标博士学位申报条件,高度重视战略策略问题,画好路线图,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保障资源优先配置,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在教育学、中国语言文学、化学,特别是教育学学科的建设上进一步厘清发展思路、明确主要任务,采取务实举措,力争“申博”工作取得新进展、获得新突破。

10.加强重点学科建设。做好教育学国内一流学科和“双一流”建设高校的周期总结评估工作。出台具体实施方案,明确“做什么、怎么做”,推进教育学、中国语言文学、化学、数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光学工程等学科建设,在人才队伍与学科团队建设、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共建合作与协同育人等方面取得明显成效,力争实现参评学科提档进位,进入省内排名前30%的学科(含国内C等级)达到5个。

11.注重学科协调发展。优化学科结构布局,振兴传统基础学科,培植应用交叉学科,更加注重统筹协调,积极探索分类特色发展。开展人文社科领域基础学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深化科教融合协同育人。以经济管理学、艺术学、应用型文科与区域产业结合度较高的工科类学科为重点,大力发展应用交叉学科,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培育新的学科增长点,增强学科发展潜力和核心竞争力。

12.打造特色优势学科。建好现有省级优势特色学科(群),组织项目实施,强化过程管理,落实主体责任,确保建设质量。整合资源,集聚力量,抱团发展,在现有一级学科中,按照学科属性和关联度组建学科群,打造特色与优势,为新增省级优势特色学科(群)夯实基础。

13.完善动态调整机制。增强学科设置针对性,健全学术学位硕士点与专业学位硕士点协调发展的学位授权体系。完善硕士学位授权点动态调整机制,优化学位点布局结构,积极申报增列专业学位类别,切实做好研究生招生与就业、培养与管理等工作,稳步扩大专业学位研究生规模。组织开展新一轮硕士研究生导师遴选工作。

14.健全组织管理体制。建立健全学校、研究生院(学科建设办)、教学科研单位分工协作、各负其责的学科管理体制。坚持目标导向和绩效导向,改进学科评价,突出学科特色、质量和贡献,强化动态监测,形成激励约束。建立开放、共享、合作、高效的跨学科管理平台和运行机制。

三、注重内涵特色发展,不断提升整体办学实力

聚焦规划主要指标,明确发展目标任务,强化内涵建设和特色发展,实施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科研与社会服务创新、教师队伍建设、教师教育特色彰显、办学国际化拓展、校园文化建设等工程,推进“双一流”建设,不断提升办学实力。

15.健全人才培养体系。突出人才培养中心地位,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着力在“六个方面”下功夫,完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育人体系,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大力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充分发挥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改进体育美育,全面加强劳动教育,提升学生健康素养,注重国家安全教育、国防教育、生态文明教育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完善基础设施和教学条件保障体系,大力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和管理中的应用。

16.实施一流专业建设。实施新版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优化专业结构布局,落实“专业集群特色发展计划”,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赋能专业改造升级,持续推动新工科、新文科建设和本科专业动态调整,大力推进专业建设“一院一品”、课程建设“一院一优”和课堂教学革命。认真落实教材编选必审责任机制,切实注重质量文化建设,严格教学过程管理,构建全链条多维度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3个,获批省级教学成果奖11项。做好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各项准备工作。

17.促进科研提质增效。坚持“四个面向”,服务创新发展和区域发展战略,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突出基础性研究,拓展应用性研究,主动对接光谷科技创新大走廊,实施服务黄石高质量发展“十大行动计划”,深挖社会服务潜能,开展科技协同攻关,力推科研成果转化,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和服务社会能力,在科研平台、项目、奖项上取得新突破,获批国家级科研项目26项、省部级科研奖4项,科研总经费超过1亿元。增强科研育人功能。繁荣和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提高学报办刊质量和水平。

18.激发人才队伍活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和人才引育计划,坚持“引育并举、育用并重”,落实教师素质评价“第一标准”和教育发展“第一资源”,强化师德师风建设,选树宣传教师典型,选好育好、聚好用好人才。加快高水平团队、高端人才引育和教师博士化进程,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引进高层次人才60人,专任教师博士学位占比达到39%。创新高层次人才工作模式,健全人才新型聘任机制和岗位酬薪绩效体系,落实低职高聘政策和人才服务保障机制,鼓励“先试先富”,实施“亩产论英雄”,激发人才队伍活力与内生动力,努力培养和造就高水平专业化的人才队伍。

19.彰显教师教育特色。实施教师教育振兴计划和新时代强师计划,办好师范教育专业,建强教师教育学科,建立健全师范生教育教学能力考试制度,切实做好师范类专业认证工作。大力推进教师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建设,主动融入湖北教师教育创新发展联盟,全面深化与湖北省基础教育合作共建,促进教师教育新发展。打造“省培”“国培”优质品牌和“五峰”合作样板。持续办好建强附属学校。

20.做好创业就业工作。强化创新创业教育,大力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积极参与“青春红色筑梦之旅”活动和各级创新能力大赛,不断提升毕业生创业率;协调发展继续教育,稳步发展学历继续教育,打造继续教育人才培养品牌;持续推进大类招生,扩增师范类专业招生计划,拓展毕业生就业渠道,重点帮扶就业困难毕业生就业,促进毕业生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切实做好大学生征兵工作。

21.深化国际交流合作。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积极搭建中外教育文化友好交往的合作平台,大力引进国(境)外优质教育资源,广泛参与中外人文交流,不断提高国际化人才培养质量。深化学生国际交流,优化留学生生源结构,拓展中外合作办学领域,建好中外合作项目。加强外籍教师聘任管理。持续推进孔子学院建设。

22.注重校园文化建设。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施文化美校战略,弘扬优良办学传统,培育师范特色文化,纯化校风教风学风,广泛开展文明创建,精心打造文化品牌。注重对外宣传,扩大影响力,提高知名度。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成立工作专班,提前策划筹备,广泛联络校友,做好50周年校庆准备工作。

四、深化综合改革创新,努力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坚持系统观念,贯彻新发展理念,以思想破冰引领改革突围,稳步解决办学结构性矛盾,更加注重新旧动能转换,加强闭环管理,强化协调联动,严守安全底线,提升治理效能,增进民生福祉,增强发展动力、活力和保障力。

23.深化教育评价改革。认真贯彻《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牢固树立科学的教育教学评价导向,始终坚持立德树人评价标准,坚决克服“五唯”顽瘴痼疾,用好用活评价“指挥棒”,严格落实教育评价改革工作清单和负面清单,不断改进学校、教师、学生和用人评价。

24.推进依法治校进程。健全现代大学制度,严格执行《大学章程》,实施“八五”普法规划,开展宪法宣传教育,切实把法治融入教育教学管理各环节、办学治校全过程,建好法治示范学校。构建民主开放、共治共建共享的办学机制,切实增强师生员工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25.实施基本建设工程。优化空间合理布局,实施基础设施改造升级和校园“洁绿亮美”工程,高质量完成研究生公寓建设,加快推进国际学术交流中心、新校区南大门、新图书馆、体操训练馆等基建项目建设,校舍建筑面积(含在建)增加15%。深化后勤体制改革,提高服务保障能力。加强图书馆特色馆藏、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和“一站式”网络服务平台等建设,建好智能化信息化校园。 

26.加大目标考核力度。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持续推进目标考核改革,将事业发展规划的实施、年度工作要点的落实与年度目标管理考核相结合,进一步推动分类考核,注重考核评价,强化结果运用,将考核结果作为资源配置、干部考核、绩效工资发放等重要参考依据。

27.增强自身造血功能。争取各级财政资金支持,做好校友及社会捐赠工作,加大创收力度,办学总经费增长10%。加强财务预决算和国有资产管理,落实重大项目建设信息通报机制,严格执行政府采购,强化校内审计监督,提高资金资产使用效益。完成教职工机关事业养老保险改革,保障福利待遇,切实改善民生。支持文理学院转设工作。

28.维护校园安全稳定。巩固疫情防控成果,毫不放松抓好校园常态化疫情防控,提升应对和处置突发事件能力。加强安全宣教,筑牢安全防线,落实安全责任,强化实验室安全管理,建好“七防”工程,持续开展校内道路交通和校园周边环境综合整治,切实做好维稳和反暴恐工作,扎实推进平安校园建设。妥善做好信访工作。